实习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让秭归实习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一课

时间:2020-08-17  作者:  点击:

秭归,我们来了!

(通讯员林晓 赵国松 潘娣 章帆)7月7日,娇小的徐子怡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背着沉重的行囊,独自跨上从四川绵阳出发的D1779列车。西藏山南的布桑扎堆,喝完阿妈早就熬好的酥油茶,迎着朝阳踏上旅程,这一天他得飞越2200公里的距离才能到达三峡机场。来自全国各地的22名年轻人,他们同属于一个集体,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专业016181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中国地质大学秭归产学研基地。

今年受疫情影响,地理科学专业原定于周口店的暑期野外实习无法开展,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实习地点改为秭归。“我们学生人数虽然不算多,但是大家从四面八方过来,还有部分同学需要多次转机、转车才能到秭归基地,大家都很不容易。”谈及同学们的来程,秭归实习队赵国松老师不禁感叹。从7月6日晚10点,团支书王诗琳同学第一个抵达到7月8日凌晨1:30最后一位同学入住宿舍,全班22人按照学校要求全部抵达秭归实习基地。同学们分住在8个宿舍,每个宿舍按50%床位标准住3人。宿舍门口设置了标志线和电子测温棚,每个宿舍配备温度计和一次性口罩。抵达实习基地后,同学们的顾虑打消了。“来之前还是有担忧的,但是到了之后,发现学校的各种疫情防控措施都很到位,相信这会是一次安全又收获满满的实习”,来自云南的徐双余同学说道。

“四个不能”是育人坚守

教学目标不能变、教学环节不能省、学习强度不能减、老师的教学投入不能少,是学校对今年实习工作提出的“四个不能”的要求,也是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对育人职责的坚守。

(实习队九龙湾地层路线雨后合影)

学院今年的秭归实习虽然只有一个班,但是按照教学计划,实习师生需要在秭归待上四周的时间,实习内容包括岩浆岩、变质岩、地层和构造路线等10条路线,还要在花鸡坡填图区进行独立的野外考察工作。实习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今年的实习安排和学校疫情防控措施,实习队林晓、赵国松、宋超三位老师在实习之前和同学们线上召开了“周口店转秭归野外实习动员及安全教育大会”。会上,林晓老师强调:“学校高度重视今年的暑期实习工作,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和实习的效果,学校成立实习疫情防控工作组,从教学安排到疫情防控保障和物资供应等方面都做了全面部署,请同学们放心。同时,大家也要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以及野外安全工作纪律”。

实习计划的变更也为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如何把原本安排在周口店的教学内容搬到秭归,如何保障学生的学习强度和能力锻炼,疫情之下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破题,秭归实习队的老师们6月底就到达秭归进行集体备课,对实习路线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观察和描述,并就教学思路、方法开展反复讨论。“实习效果是检验教学的’试金石’,一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为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服务。”这是主讲教师林晓的心声,也是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所有实习队教师的育人坚守。

为保障秭归实习安全顺利地开展,安全员赵国松老师按照学校要求,全面细致地做好防疫和实习安全工作。实习期间,他要求每位同学按时完成体温测量,并提醒同学们做好驱寒保暖的工作。赵老师坚持每天走访宿舍,与同学们就当天的实习进行交流,提醒明天实习的注意事项,始终坚持“健康安全第一位”。实习时,赵老师总是队伍中走在最后面的人,确保没有一个学生掉队,在公路上,他也总是站在危险处提醒同学们来往车辆,为同学们保驾护航。

(滚装码头黄陵岩体介绍)

实习队老师们用辛勤的付出,带领016181班的同学们感受着地质的魅力。素来腼腆的布桑扎堆对本次实习颇有感触,“在秭归的这一个月,我不仅亲眼看到了课本上学到的地质现象,也感受到了地质人的辛苦与快乐。老师们用严谨的知识、专业的态度,教会我们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增强了我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真刀真枪”见真知

为了提升实习效果,野外实习队将同学们分为5组,每组落实1名队长,负责统筹各个组员野外实习的分工。每到一个教学点,林晓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跟同学们耐心讲解各项内容,同学们在野外实习记录簿上记录点号、坐标、点位、露头、点义、描述等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各组同学分工协作完成教学点上的野外工作内容,有的同学负责挥动地质锤采集样品,有的同学拿起放大镜、盐酸、小刀等观察岩石岩性,有的同学负责使用罗盘测量产状,有的同学负责素描、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同学们学习态度认真,积极与老师讨论实习中的各种“看不见”和“不理解”,而老师也竭尽全力地把这些现象的真知传递给他们。

(学生观察埃迪卡拉动物群)

在区域填图学习阶段,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别承担掌图、岩性观察与测量、记录与素描等任务,以穿越和追索为主要方式开展工作。秭归的7月正是当地的雨季,野外的山地碰到下雨,为教学实习增加了不少难度。由于连日降雨,天门垭陡坎处的下行小路不仅陡峭而且湿滑,同学们连续两天在该路线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克服诸多困难,最终完成了野外任务。同学们以实际工作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连续作战、通宵达旦绘制了材料图、地质图和剖面图等6大图件,同时也对整个实习期间的野簿进行整理和上墨,并最终完成了室内考核。

(天门垭野外实习)

(填图阶段的室内图件绘图辅导)

对于此次秭归实习,同学们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陈雨杭同学说到:“在实践初始,带队的林老师就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野外的学习过程中,他一再强调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和图片,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以及工具去判断、学习,巩固知识。这次实习让我获益匪浅。”

王诗琳同学说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习巩固所学的地质知识,通过亲眼所见、亲力所感,将我们已学的地质知识进行升华,从而也进一步端正我们的地理科学态度,更好的领略地理学科精神。作为地大地理科学专业的学子,非常骄傲我们是拥有地质知识的地理人,这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对我们以后读研、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张垚同学说到:“这次实习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实习过程中体现的团结、友谊也将会是我们终生难忘的美好。”

在秭归,在野外,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与各种地质现象的近距离接触,将课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仅加强了对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手拿地质锤与野簿,观察、测量、采样、绘图……未来的地质人头顶天空,脚踩大地,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河。今年的野外实习,同学们精进了本领、增进了感情、磨练了意志,必将在他们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人生中永不忘记的一课。







上一条:跨越千里聚秭归 脚踏实地悟地理——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系秭归实习

下一条:珠宝学院实习教学素材拍摄纪实

关闭

Copyright 201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