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息简报

教学信息2011年第三期

时间:2011-05-03  作者:  点击:

第三期 总第455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本期目录

l 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预备会纪要(王莹执笔)

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预备会纪要

2011年4月6日下午,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预备会召开。校领导王焰新、傅安洲、赖旭龙,校办、教务处、学工处、国际合作处、高教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明确了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议程以及《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校长王焰新首先对《工作报告》的基调和重点内容进行了定位。他指出《工作报告》与“十二五”规划、教代会的校长报告,是相互呼应的关系;是校长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各个职能部门,系统阐述学校下一阶段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载体;报告中应重点突出我校的本科办学理念、工作重点以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并对我校本科教育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教务处杨伦处长就即将召开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和议程进行了说明。本次大会的时间为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会议主要分开幕式、学习研讨和闭幕式三个阶段,开幕式主要是校长王焰新作《工作报告》;学习研讨阶段包括校外专家讲座,学院、系组织教师学习相关会议材料等;闭幕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学院(3个),根据《工作报告》、学校出台的文件,针对本学院的具体情况谈谈本科教育教学的想法和举措。

杨处长认为,目前我校本科办学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明确定位、提高质量,我校目前的全日制本科学生结构为地学类38.5%;非地学理工类36.6%,人文社科类(含珠宝设计)24.9%,从就业、服务社会发展、地学向非地学的专业扩展、非地学理工类向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来定位,我校希望在“十二五”末实现全日制本科生人数达到地学类40%、非地学理工类40%、人文社科类20%的结构。在人才结构和类别调整的过程中,我校面临的两难问题是,既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又要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因此,此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各学院明确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树立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都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理念,形成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并举的办学思想。此外,我校要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立足本校学生,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武大、华科目前的本科生读研率已经达到45%,我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读研率应在30%以上,学术型人才培养要保证80%以上的读研率,这样能够使全校的读研率达到40%以上,较好的满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在国际化方面,杨处长谈到,我校的学生应增强国际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更多地参与国际交流。目前我校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的人数很少,希望“十二五”末有10%的在校本科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国际化不单是学生交流,更需要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课程质量、最终考核等方面实施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逐步与国际接轨。他特别强调了在教学中应加强过程管理,从专业主干课入手,要求任课教师为学生列出参考教学书目、参考文献,花更大的精力在学生的平时学习中,在考核中平时成绩应占60%以上等。这些都需要我校的教授们、各个学院同心协力,共同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此外,学校的各部门、教育资源需形成合力。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应该对学生的各类活动给予有效的指导。

王焰新校长就杨处长的发言,针对《工作报告》的内容谈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我们能够对国家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在“十二五”期间的方向,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工作思路有所了解,将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融入到主流中。他强调,在学习研讨阶段,专家报告一个月之内安排一到两场,有针对性的,尤其是创新性的实验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实践,例如北大的“元培计划”、南大的“理科强化班计划”等,通过专家报告,我们能够借鉴“985”高校的成熟经验,开阔全校教师的视野,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培养基础厚实的、大师级的精英人才,探讨我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他认为,《工作报告》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回顾我校十一五期间的本科教育教学的成绩,总结我校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目前我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我校在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部分阐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思路和重要举措。

王校长表示本次会议的具体主题应为“一流本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实现路径”,重点探讨“如何构建我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他坚持认为:“一流的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本科”,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办好一流本科的内在要求,我们人才培养的规格是追求质量而非数量,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解决我们国家和人类面临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层次人才,而非一般人才。王校长还提出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即“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培养能力和素质为核心,提升精神和境界为根本”的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并指出我们应在《工作报告》中对“品德高尚、知行合一、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的十六字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进行阐述解读。在实现路径上,应该在教育教学资源的构建、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的模式、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等方面下功夫。王校长还谈到了我校的生源质量,他认为生源质量的提升对我校本科教育质量的发展至关重要,许多高校都采取了干部分片定点联系重点中学,吸引优质生源的方法,我们学校在生源提升方面也应该进行总结凝练,形成制度,并内化为习惯,以此保障学校的生源质量。

此外,本科生的实践与科研能力、科研训练计划要重点推进,全面推开,让全校学生都能在本科阶段接触科研训练。学校人才培养应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要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专业,针对目前国土资源行业的需求,加强实践培养训练的环节,鼓励学生到基层,到矿山,到地质队,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除现有的基地班、实验班外,学校还应着力发展国土英才专项培养计划,包括西部人才计划、地调班、矿调班、地质理科强化班、矿山地质等。关于国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我校应做更进一步的探讨,特别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应当加强。

王校长还专门提到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建设,他认为青年教师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校将开展教师跨学科深造计划、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高年级学生进教师课题计划,在学校推行“精彩一课”示范教学活动,并继续大力推进学务指导制度,将其作为教师岗位聘任方案认定中的刚性要求。

学工处处长王林清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创业教育,应更多提倡学生的创业精神;二是大学生的专业实习、就业实习、就业实践,针对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不了解的现状,应该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到基层、到工厂、到农村、深入现实社会,学校也将投入资金鼓励学生更进一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他谈到健康心理品格的形成是大学生创新、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品格的养成是教育的根本,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杨伦处长建议,以定期讲座的形式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四是在《工作报告》中对教育和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副校长赖旭龙认为,《工作报告》应该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校要推行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与教育部推行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紧密联系,做好衔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应当加强政策导向、增加教师教学投入,评价体系要与教师岗位聘任的监督、人才分配制度相结合。赖副校长认为,教育教学方法必须实行改革,满堂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差,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必须从提升教师的师德品质和敬业精神着手,调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从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各学院领导、特别是教学副院长应切实从岗位聘任、政策导向上把我校的教学质量抓起来。他还表示,我们既要强调十六字培养目标,更重要的要强调我们的办学特色。例如我校地学类的学生具有吃苦耐劳、野外生存能力强等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提炼、内化为一种理念,并一直固守发扬。

傅安洲副书记指出,《工作报告》的主调要与“十二五”规划中人才培养的理念、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保持一致,为“十二五”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铺垫。他认为《工作报告》第一部分为回顾和总结,以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为起点,介绍“十一五”期间我们的重要经验以及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第二部分是问题和挑战,重点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是思路和举措。第四部分为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方面和改革方面的内容。另外,我们还应该从本科人才培养的类别和结构来论述。报告中应反映出对学院的具体要求,要求学院给出在“十二五”期间对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要求学院作为第一行动主体,一定要将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位教师。学校将对学院、系组织教师学习《工作报告》、学习材料等给以具体的指导,并跟踪检查。傅书记强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改变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应多元化。

国际合作处表示,希望能在政策导向上对于留学生在学业上给予相应的帮助和人文关怀。

王校长最后作总结发言。他肯定了大家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辛勤工作,明确了本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由教务处牵头,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学工处共同努力,完成好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同时希望将我校办学60年来好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凝炼出来,坚守好的做法,重在发扬。王校长表示,好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学校寄希望于青年教师,学校将开展青年教师的发展计划,重点是教师品德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同时强调要坚定学校在本科教育中的发展目标,坚定改革发展方向,“毕业生要深受社会和国际学术界的欢迎”是衡量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我校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报送:校领导,校教学委员,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教学院长、教务科

印发:教务处各科室


审稿:庞岚 编辑:龚伍军 本期4版

信箱:jwc-jck@cug.edu.cn 电话:(027)67885006 地址:教务处一楼教研与教材科

上一条:教学信息2011年第二期

下一条:教学信息2011年第一期

关闭

Copyright 201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