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

秭归实习:深入自然 体验人文

时间:2020-09-14  作者:  点击:

(通讯员 杨芷晴 周雨欣 秦思伟 周欣萌 邢惠楠)822日,来自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专业的174181174182两个班,正式入住了秭归产学研基地,开启了为期21天的野外教学实习生活。

整个实习从滚装码头的太平溪岩体观察开始,第一天往西,第二天向东,一路观察各类岩体的成分,拿着地质锤在岩石上敲敲打打的的身影随处可见,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系统性的接触到野外的岩体,第一次尝试着将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联系到一起,每个人的神情都不免带上了一点兴奋。

“找到钾长石的卡氏双晶了!”一位同学拿着放大镜兴奋的喊了起来,一群没有找到的同学匆忙的围了过去,这样的场景对于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在野外寻找着书本上描述过的各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


同学们在棺材岩野外地层观测点认真听讲(曾杰 摄影)


沿着小路,走进山林,观察岩溶作用形成的溶洞,观察各地层接触现象也是他们的任务之一。步入深山中的和尚洞,顺着盘山公路,抬头看山侧的地层变化,脚下是一直没有停歇的步伐,头顶是高挂天空的烈日,尽管条件艰辛,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在辛苦的地层岩石路线后,迎接他们的便是人文地理的学习。站在棺材岩的危岩体下,了解无节制开采带来的危害;坐在三峡竹海的石凳上,体会峡谷景区的开发规划。他们在链子崖听过归乡寺的钟声,也在三峡大坝感受过长江风情。整个实习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应属实习最后三天的雾河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个班,共九组,从和尚洞与林子埫交界处的公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各个地块,在图上描绘各地类轮廓。


分组进行野外地物调绘(侯新萌 摄影)

无疑,因为今年疫情的影响,这次实习更加成为了同学们倍加珍惜的期盼和回忆。同学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在努力的争取可以按期如约在秭归实习基地再会。174181班来自新疆哈密的韩佳琦同学,为了能够如期和同学们汇合实习,在乌鲁木齐疫情发展初期便主动联系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实习带队老师询问离疆实习信息,并拨打武汉市长热线、宜昌市长热线,以及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询问离疆隔离政策。在了解相关信息后,韩佳琦同学主动接受多次核酸检测,在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主动前往低风险地区进行了14天的隔离观察,随后才安全地踏上了此次的秭归实习之旅。“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和老师、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这段时光。我相信这段宝贵的经历会成为我大学四年的美好回忆。”韩佳琦同学这样回忆这一段的实习经历。

除此以外,同学们对于此次实习也展现出了超人的毅力,无论是在链子崖顺石崖上至崖顶,还是在三峡竹海顺栈道攀至玻璃天桥,虽然疲惫不堪,但是同学们都在相互的鼓励与陪伴中登上了山巅。174181班的郑舒和吕雯钰两位同学更是克服了自己的膝盖旧伤与脚伤咬牙坚持完成了实习。在实习后期的小组出野实习,为了能给自己的实习画上圆满的句号,两位同学不言伤痛坚持出野,他们坚强的毅力与决心是所有地大学子学习的榜样。


师生在链子崖合影(刘子琦 摄影)


“只有遇到困难和艰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团魂”,我通过实习重新认识了团结两个字,不仅是组内的团结,更是两个班,整个专业的互帮互助。当大家遇到泥泞小路或者危险陡坡时,充斥的总是鼓励的话语和微笑,扎西罗布同学总是默默的走在全组最后,马路的外侧,提醒组员注意安全,有时遇到陡峭路段,他会主动停下帮扶每位组员通过。”这是刘亚杰同学对实习最暖心的回忆。

张宸同学对于实习最特殊的回忆则是,这次实习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位老师不同于课堂上的独特的另一面,“因为我作图时一个问题,张绪冰老师会打电话追问有没有解决问题,让我特别感动。赵雪莲老师因为在地质队的工作经历,跟我聊了很多,我真的很感激她能鼓励我、支持我。老师们都在各自专业领域非常杰出优秀,都是我们学习和努力追赶的目标。”


师生在泗溪三峡竹海合影(刘子琦 摄影)

正如带队的曾杰老师所说:“这些不仅是实践锻炼,也是老来谈资,一切的一切将来都是美好的回忆。”所有同学和老师都会带着实习的满满收获和出野的宝贵回忆,继续砥砺前行。作为一个地学人是辛苦的,不避风雨,不惧寒暑;作为一个地学人是务实的,脚踏实地,笔录春秋;作为一个地学人是浪漫的,漫步山川,丈量天地。



上一条:地空学院探索野外“云”教学:实习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下一条:跨越千里聚秭归 脚踏实地悟地理——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系秭归实习

关闭

Copyright 201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