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计划

“李四光计划”学员赴三峡库区巴东科教基地研学

时间:2020-12-07  作者:  点击:

  为增强“李四光计划”学员对学校重大项目和优势平台的了解,促进跨学科交叉培养,提升学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11月27日至29日,教务处组织第12期至14期“李四光计划”学员赴三峡库区巴东科教基地研学交流。

三峡库区巴东县城位于风光迤逦、江山壮美的巫峡东口,地形险峻。我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瞄准学科前沿,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三峡库区防灾减灾,举全校之力打造三峡库区地质灾害985优势学科平台。2010年,我校在整体避险搬迁后的巴东新城黄土坡地区,开工建设大型滑坡地质灾害野外综合试验场,对三峡库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黄土坡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并开展大型原位试验和长期野外科学观测。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参加此次研学活动的“李四光计划”学员来自学校不同专业。为了增进同学们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了解,工程学院王亮清教授以“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研究”为题,从概况、平台、成果、展望四个方面,介绍了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对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有了初步的了解。

师生在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合影

在随后的野外地质考察中,三峡中心野外试验场主任熊承仁带领同学们远观了黄土坡滑坡的地形地貌,介绍了红石包滑坡治理国家示范工程,现场讲解了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的监测方法以及隧洞群所揭示的滑坡结构单元,实地考察了史家坡滑坡治理失效的情况,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现场讨论。他从巴东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当地地质灾害发育和滑坡治理情况,带领同学们观察分析区域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实地考察滑坡监测、治理案例,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地大的科研工作者如何用自身所学服务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感受地大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熊承仁教授引导学员观察黄土坡滑坡地形地貌、介绍红石包滑坡治理工程

作为“李四光计划”的成长导师,王亮清教授对同学们提出了五点希望,即 “站位要高,视野要广,问题要准,思维要广,格局要大”。王亮清强调:“作为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同学们要将个人的学习发展与国家需求和人民需要相结合。科学研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王亮清教授给“李四光计划”学员讲课

研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从专业学习、学术视野和个人成长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自动化学院的杨文星同学说:“史家坡滑坡治理工程真正意义上让我感受到了要拒绝‘本本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如果仅仅按照理论,在勘查、设计、施工时,不考虑本地实际特征,很有可能最终导致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材料与化学学院的郭玥同学谈到:“这次研学之旅,让我体会到科学研究必须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且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左睿同学谈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次巴东之旅是我为数不多的一次地质学习实践经历。从本专业的研究出发,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工程学院的蒋银龙同学说到:“工程地质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排头兵,是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坚实支撑者。作为工程地质的学生,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将所学知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史家坡滑坡治理案例学习与反思

“李四光计划”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学术视野开阔、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勇于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至今已在全校范围内选拔14期学员,共462位同学入选。已毕业的343名学员中,61人留校深造,50人被保送到中科院所,28名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还有许多学员进入哈佛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

“李四光计划”采用“三制、三化、三融合”培养模式,即“导师制、虚拟班制、完全学分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长期以来,“李四光计划”通过不断创新育人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学员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科研平台。同时,在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一条:领略前沿科技 感受大国重器——我校“李四光计划”学员赴珠海研学

下一条:第12期李四光计划未来城校区“读书报告交流会”顺利举行

关闭

Copyright 201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