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奖评优

【疫情之下,“地大基层教学组织在行动”】之二:自建MOOC为基 课后辅导为重 细节中发挥实效——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教学团队在线教学感悟

时间:2020-03-04  作者:  点击:

2020年初春,疫情来势凶猛,在这个特殊的开学季,地大师生纷纷投入了一场“在线学习总动员”,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教学团队就是其中一员。该团队隶属于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系,是一支有着优秀教学传统和丰富教学积淀的团队。他们始终以教师梯队建设为根基,秉承“教授领衔,传帮互助”优良传统,潜心课程建设,保障教学效果,用心打造着这门极富地大特色的品牌课程。2020年春季学期课程主讲老师共计15人,其中包括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

受疫情影响,武汉市在寒假开始之后即进入封闭状态,大多数团队教员隔离在校园以外,存在手头教学资料不足、网络条件有限等诸多困难。在这个特殊背景下,教学团队老师在教务处、地球科学学院等部门的总体指导下,积极主动应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于开学前一周就开始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经过商议,教学团队老师们决定利用2019年10月份上线的《构造地质学》MOOC课程为主要教学平台,充分结合其它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特点开展网络教学,为来自地学、资源、工程、海洋、地信和李四光学院的20个班级的489名同学顺利开展《构造地质学》学习提供了有利保障。团队老师们内心里默认的共识就是—“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放在首位,将课后辅导做实做细”。

从凝聚集体智慧决策到发挥团队力量实践,15名承担《构造地质学》在线授课任务的老师们初步回顾了开学两周以来的教学过程,对教学各环节的安排和组织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交流,相互分享了在线教学过程中挖掘课堂功能的心得体会。


准备充分、要求明确、计划详实可操作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一直是学校的品牌课程,该课程的慕课是团队李志勇老师申报的教务处教学工程项目立项成果,2019年10月份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上学期参与在线学习人数有一千多人,学生反映良好。这门课程经过团队精心的打磨以及上线经验的积累,成为特殊时期网上授课的首选。结合网络教学情况,团队拟定了教学计划要点:首先是注重教学信息安全。该门课程极重实践解析,授课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地质图进行讲解,如有不慎,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团队成员讨论后,决定采用地调局公开版不带地形数据的地质图作为课程辅助资料。其次是分阶段拟定教学内容。团队决定按照教学日历顺序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将室内实习和周边考察课推后至待返校后进行。 同时,强调MOOC平台自主学习和在线测试,保障学习效果。开课前,每位主讲教师都建立了课程QQ群,并在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立教学班级,提前上传电子资料供同学们下载使用。


保证出勤、多样互动、细节周全促交流



开课之初,主讲教师即通知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提前一天发布课程主要内容,以课前打卡和课后平台答题、讨论的形式考察出勤率。为保障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团队成员在仔细分析历年上课反馈情况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网络授课课件,特别突出重要知识点与难点的细化解释。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主要开展课程内容辅导与个体答疑,通过QQ文字和语音聊天逐条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对互动(答疑)较多的同学,主讲教师会以小红花等形式给予奖励。在网络时代的当下,同学们非常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在理论学习同时,授课老师和学生们共度时艰,在全社会积极控制疫情的当下,经常相互提醒注意自身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当地政府的管理要求,大家共同期待能够顺利地早日返回校园,在课堂上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课后辅导、落实讲解、教测结合新模式

为提升答疑效果,老师们鼓励同学们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随时提问、随时互动,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提问的积极性。不少同学认为,在学校上课时因为怕耽误老师时间,所以下课后不敢多问,一些未消化的知识点不能及时掌握,现在有了网络答疑,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学习效果也有较好的保证。

为检验学习效果,团队成员还在每章节后设计主客观测试题,利用网络平台布置思考题,以此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网络平台测试成绩和网络互动的匹配情况,也能清楚地看出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对于在线测试成绩好、互动频繁的同学,学习主动性就好,而对于在线测试成绩差,几乎没有互动的同学,学习主动性必定差,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通过QQ督促这些同学学习,尽量做到全覆盖。比较而言,在线学习对于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较好,对于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互动交流展示效果不理想,而这正是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




经过两周教学,该团队初步建立起了以 MOOC课程+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答疑辅导+作业形式的课程学习模式,并初步总结三点主要教学体会:一是利用已有课程的优质资源以备“战时之需”。只有长期的积累,良好的传承才是团队和课程建设的不竭动力。前期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实践经验是此次在线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二是关注师生心理,教学相长,温情传递。在线课程不仅能够讲授知识,还能够引导同学们积极正向面对疫情,帮助大家减轻心理恐慌,共克时难,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相互鼓励。三是把握网络教学特点,激发师生“教”与 “学”的主动性。网络教学讲授的内容都是以一致MOOC课程为主,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们利用在线教学的机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是“予学启智,授人以渔”。团队的教学目标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这个目标同样不能改变。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输快,这导致学生不可避免地有较多不能理解的内容。对于《构造地质学》来讲,尤其是如何利用构造现象来分析应变过程,教师答疑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图省事或因为网络表达困难等原因而直接告诉结果。这种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能力,也为他们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目标。五是注意掌握教学节奏,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反馈。在线学习具有快捷简便的特点,但也容易出现理解深度不够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把握教学节奏、加强学习反馈来保证同学们的学习质量,把知识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构造地质学》MOOC课程是在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系教员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建设而成,16位优秀的教员参与了该课程的建设和录制工作。教学任务依据团队成员的教学经验与学术专长而定。聚集了老、中、青三代任课老师的集体智慧。因学术专长和从教时间的差异,对某些地质概念和过程的理解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充分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传帮互助。在课程项目立项之初,负责人李志勇老师即收集了国内外主要教材,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共梳理出60个课程主要知识点。团队中的老教师负责对教学内容进行把关,要求在备课时,克服网络资源碎片化的特点,反复梳理授课内容,对各类教学资源严格筛选,力求为学生展示明确的课程目标和逻辑清晰的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成员以此为蓝本进行多轮讨论分析,积极发挥每位教员学术研究特长,有效整合;群策群力,在教学组织,师生互动,学情掌控等方面做出了合理设计;细致打磨,为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充分利用MOOC这一重要公众平台上展示团队任课老师的讲课风采。

众所周知,MOOC课程建设是个相对繁琐细致的过程,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确保课程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如期上线,团队老师们不计名利得失,克服暑期大量野外工作的诸多困难,相互配合,积极与制作公司对接,对课程视频内容进行多轮交叉式审查、编辑;对试题库进行整理与反复校对。可以说,《构造地质学》MOOC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是源自于课程教学团队老师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充分弘扬了高校教学主旋律。在疫情突袭的当下,《构造地质学》MOOC课程能够为参与学习者提供一个适合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这是教学团队全体成员最为欣慰的事情。




上一条:【疫情之下“地大基层教学组织在行动”】之三:不一样的课堂,同样的倾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团队有感于疫情下的网络教学

下一条:【疫情之下,“地大基层教学组织在行动”】之一:大学物理云教学团队合力确保在线课堂活力

关闭

Copyright 201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